《中文聖經翻譯小史》
基督教中文聖經有一段漫長的翻譯史,其開始應是從馬禮遜入中國的 那年,1807年寫起。《馬禮遜譯本》新約于1814年,舊約于1823年出版。 隨着其他譯本有《馬士曼譯本》、《四人小組譯本》(又稱遺紹書)、《委辦譯本》、 《神治文譯本》和《高德譯本》,以上均是文言文譯本。
中國踏進清末,語言、文字卻有了相當的改變。寫作趨向較為通俗之淺文理, 口語方面,大多數人是說官話(現稱中文),故有《南京官語譯本)(1856)、 《北京官話譯本》(1878)、《施約瑟舊約官話譯本》(1902)、《楊格非淺文理 譯本》(1885)、《楊格非官話譯本》(1905)、《施約瑟淺文理譯本》等出現。
但來中國的宣教士各自翻譯推銷自己的譯本,有礙宣教工作的推展,因此于 1890年在上海召開代表英、美聖經公會的宣教士大會推行合一譯本。成立三組 委員會,分別負責翻譯《文理和合譯本》,《淺文理和合譯本》和《官話(中文) 和合譯本》,三種統一的譯本。
《淺文理和合譯本》新約于1904年出版。《文理和合譯本》新約于1907年 出版,舊約于1919年出版。1907年當各教會聯合舉行馬禮遜來中國百週年 紀念時,赴會代表建議把文理和淺文理兩組合并;因為當時一般的寫作已逐 漸趨向淺白的文體。
《官話和合譯本》于1891年11月初次集會,1907年出版新約,1919年新舊 約全書問市,前後費時二十七年,出版後成為普世華人教會所共同採用的 譯本,即今日簡稱之《和合本》。
這本譯本經得起時代的考驗,是因:
• 譯本用白話,是一般識字者所能了解的。
• 譯本是普通的語言,不用地方的土話。
• 文體容易了解,清晰可誦。
● 譯本與原文切合。
● 隱喻盡所能直接譯出,不是僅譯大意。
八十多年來,聖經公會出版的《和合本》不斷地廣泛流傳,使千千萬萬的華 人認識神,生命得指引。然而時代不停地轉變,聖經公會有責任在文字編排 上增進其傳達性,使讀者更容易閱讀。因此1988年採用的現代通用的新標 點把《和合本》重新編排過,于是《新標點和合本》就此誕生。
top of page
SKU: OC0016
RM31.00Price
bottom of page